您的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

快速搭建话题活动策划的知识体系的方法

【字号: 日期:2023-04-05 17:57:10浏览:13作者:猪猪

所有干货文章仅仅只能当做一个方向,思路可以往这方面想,实际上则是要花十倍百倍实际去深入到每个细节,做苦工。否则,终究只是懂得很多道理。

很多活动运营做过几次活动就会痛苦的发现,做活动的基本套路都会,但是活动玩法基本是这么几种。一直想突破创新,却找不到门路。

我大量观察公众号小游戏,发现一个好的活动从来都是一个好谈资,对于如何做一个话题性活动,总结了以下三个方向的思路:有趣、有用、攀比。

思路很俗套,但是很多人对上述三个词语并没有准确的定义。不信你问问自己,你对这三个词语的定义是什么?如何应用?

一、有趣

可能大家一说到有趣,第一直接想到的就是反差。反差确实是其中一个角度,但仅仅知道一个概念,并没有对实际有任何帮助。

传统教育对有趣也很有误导性。百度一下有趣两个字,结果如下:

所以从小到大,我们并没有对有趣有一个明确的定义,感觉有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一件事情自己感觉有趣别人就不一定感觉有趣。所以一直觉得有趣是存在个人心中的。

知乎一位答友对有趣的定义很准确:它是一种意外,他认为你本应该这样的,而你不是。

所以有趣也有三种方向,一是纵向的,二是横向的。三是反向的。

1.1纵向

纵向通俗点的说法就是:在一件事上,做的比常人更加深入,专业,乃至极端。

随意举个例子,你知道朋友会弹钢琴,没想到朋友居然会弹超高难度的贝多芬的《暴风雨》。在知道的那一刹那,你会很有兴趣,也乐于向朋友分享,你有一个弹钢琴很厉害的朋友。

将该思路放在活动上面,便可以自行创造很多的玩法。不用苦苦等待适合产品的热点。

比如麦当劳薯条的100种吃法。消费者日常吃薯条的吃法,便是拿起薯条沾了番茄酱便吃。有心又有点想法的人可能有三四种。但是你能发明出30种吃法,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话题。同时作为一个玩法来号召消费者一起参与,相信会有不少人参与。

曾经刷屏的《如何有逼格地吃掉一碗方便面》也是同理。

1.2横向

横向的解释是:在一件事上,能有更多的知识连接。

1.3反向

反差,人们认为本应该是这样,事实却恰恰相反。

以下的淘宝双十二前的H5便颠覆消费者很多认知。比如40-49岁是COSPLAY搜索比例最高的人群,购买小草发卡最多的人并不是年龄最小的人,而是35-39的女性。为淘宝双十二吸引不少的关注。

1.4关键在于日常事例的积累

以上的思路仅仅是一个方向,具体到活动策划则需要一个个事例的积累。事例的积累更像是对用户的认知水平的了解。清楚他们日常关注什么,才能在活动中有更多的话题性,产生更多的连接。

我做的是如下两个分类。

日常的各类梗:

短期:热点词(皮皮虾我们走);长期:地域差异引起的趣事(蓝瘦香菇,秋裤),颜值身材(晒照),代沟引起的趣事,一个人的性格等。

月经式热点:

对压力,权利的反抗(冲突性):男女朋友,老板职员,父母与子女,婆媳,男子和丈母娘,相亲与单身等;怀旧,对之前状态的回归:比如青春时期干过的事情,桌下偷吃,看小说,传纸条等。

以上两块案例收集来源于日常。我们从很多泛娱乐类的H5活动便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,比如从男女朋友方面收集:测试你的钟情程度,你的情感归宿在哪里;针对单身狗的:你的桃花运在什么时候,你跟谁会是一对,答题证明你为什么还是单身狗。

话题的收集只能大家自己在日常中点滴的积累。但当做好归类总结打好框架后,什么情况下做什么活动,便信手拈来。

二、有用

百度上有用的解释是有功用,有用处。人们常常把对自己物质上有帮助或者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物体,人,事件,行为等等称为有用。

有用也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是日常的,一种是垂直行业的。

日常

有助于用户表达想法(比如17年过年时候的亲戚计算器,妈妈的哥哥叫什么?;比如锤子的海报生成器),有助于用户解决行为障碍(功能性产品),纯物质奖励。

垂直行业

最有效最便宜的便是行业资料干货。

三、攀比

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,盲目与高标准相比。别误会,攀比属于中性词,可贬义,也可以做褒义。

3.1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,自己其实是什么样的人

可以通过答题,抽签,星座,姓名,生肖,或者一个生成器等方式证明用户其实是什么样的人。

3.2有多少人关注我/助力

这类的活动比较常见。最美员工,晒萌宝等都是百试不厌的活动。但如何将别人玩烂了的套路做出新花样,则需要运营人员对用户的深入了解。如上述情况,在日常中只有一点点地收集好行业事例、用户访谈或投诉情况,做好归类。没有捷径可走。

3.3我做过什么事情(厉害的事情)

比如支付宝每年的一年清单。

四、一切在实践

以上的分类举例,仅仅是提供一个思路框架的参考。要想有实际操作意义,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之外,去收集案例,去玩,去分析该案例数据,去比较不同案例的异同,自己着手活动。从这些大量的慢功夫中,建立起自己的框架。这框架完全不必与其他人相同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
做运营,最忌讳自我感动。看了很多干货,没有操作经验,便感觉自己掌握了。

所有干货文章仅仅只能当做一个方向,思路可以往这方面想,实际上则是要花十倍百倍实际去深入到每个细节,做苦工。否则,终究只是懂得很多道理。

共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