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

通过互联网创业成功的80后新贵

浏览:7日期:2023-04-30 08:57:16

商报“报网互动”25日报道了主城“蚁族”的窘迫人生,广大网友读后感触良多,80后活得艰难,真的是宿命吗?本期我们选取了3个80后人物,他们都来自平民家庭,白手起家,成为身家百万、甚至上千万的年轻新贵,希望他们的成长轨迹能给尚处于迷惘中的80后兄弟姐妹们以启示或鼓励。

贷款上学逼得他大三开始挣钱

今年6月,一个英俊开朗的年轻小伙子,从市领导手中接过“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”的大红聘书。他叫王建,今年刚满28岁,他的公司设在解放碑国贸中心,注册资金超过千万,同事们都称呼他为“王董”。令所有人吃惊的是,王建并不是富二代,而是一个从农家孩子打拼到“董事长”的成功80后。

2000年,王建从江津考入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院。“家里很穷,学费都是贷款的。”他说,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,他开始琢磨赚钱的法子。大三的时候,王建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入手,创办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IT公司,公司只有3个员工,“我只是想让家里好过点”。

创业之初,王建既当技术员,又当业务员,还要兼顾学习,熬夜变成家常便饭。“当时最尴尬的还是掩饰身份。”王建笑称,他特意将自己打扮得很“老气”,不敢告诉别人他还是个学生。虽然为公司忙碌着,但是对学业王建是一点都没落下,那年他不仅获得一等奖学金,还获得数模大赛全市一等奖。“奖金转手就拿来补贴员工工资了。”但是公司第一笔业务赚了880元,那种成就感是以往从未体会过的。

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沉淀,王建逐渐成熟起来。“除了创新,还必须吃苦耐劳。”他说,80后还有很多优秀者,自己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。如今,王建管理着一家资产千万的科技公司,而他的目标是将公司上市。王建说,他没什么成功秘诀,只是踏踏实实做好了每一件事而已。记者谈书实习生蔡力

150元起步网上开店挣400万

刘迅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大学毕业后不久,他偶然在淘宝网上花了150元钱,尝试销售情侣装和亲子装,而后的4年来,他却靠着网店创出了自己的服装品牌。目前,除了继续网店的经营外,他还在重庆办了一家服装厂,拥有了400万的资产。

2003年,刘迅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电脑城当销售员,2005年被提升为部门经理。但内心不安分的他,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“公务员网上开店”的文章,一下子触动了他在网上开店的想法,第二天便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个店铺,并花了150元进了5套情侣装挂在店内销售。意外的是,5天的时间衣服便被卖空,于是他毅然辞掉了经理职位,开始专心经营网店。

曾是蚁族,从住地下室到当老板

创业初期,刘迅的网络生意非常顺利,不到一年时间便赚到了6万多元。2006年,刘迅冒了一次险,一次性进了6万元的货,不料接货时却发现货源有问题,服装质量完全不合格,而供货方拿到钱后也不见了踪影。虽然赔得几乎一无所有,但这件事却让刘迅产生了建服装厂自产自销的念头,他花了一年时间四处拉赞助,2007年终于筹到资金,在万盛老家包下了一个2000多平米的厂房,聘请了生产工人,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厂。

4年下来,刘迅的服装厂走向了成熟,创造了自己的服装品牌,不仅能为他在淘宝上的3个连锁店铺供货(而这些店铺每天可卖出400件衣服),还是200多个淘宝店铺的供货商。4年下来,他挣得了400万的资产。

当过北漂,出版过小说,甚至还拍过电影。这个小伙子叫刘阳,1980年出生于合川一个普通家庭。大学毕业到现在,靠自己买了车、买了房,目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,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百万富翁。

“那些日子都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。”刘阳说,大学毕业后就受邀加入北京某游戏公司,刚去就遇到公司资金链断裂。“寒冷的冬天,在北京地下室住了两个月。”他苦笑,租不起房子,住在迷宫一样不通风的地下室里,他只好回到重庆另谋生路。

为了糊口,刘阳开始写作,期间出版了一本武侠小说。“没赚什么钱。”他说,之后又去过通讯公司,也在广告公司上过班,工资也就1000多块钱。在打工的公司,刘阳凭自己的能力赢得老板的重用,同事的尊敬,“职位大概是两个月一升”,但每次都在工作一帆风顺的时候选择了辞职。他说,“寻找满足感的过程看似很冒险”。

随后,刘阳注册了一家广告公司。“公司小得不能再小了,员工只有我和老婆。”刘阳回忆,那时候他们什么工作都做,吃了不少苦。给某可乐公司的现场活动承担运输任务时,刘阳通宵在现场守器材;给某饮料专卖店制作招牌时,刘阳甚至学会了烧电焊,打膨胀螺丝钉。

经过两年时间,刘阳的广告公司逐步发展起来。“任何经历都是财富,任何经历都有乐趣。”刘阳说,他看重的“财富”是每一段奋斗的经历。刘阳坦言,自己其实很贪玩,经常干些无厘头的事情,“我和朋友一起写剧本拍小电影,创作歌曲,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写书……”他笑着说,做自己,就是他对所谓成功的理解。

反响

80网友互相鼓励“咬咬牙”坚持下去

25日,本报报道了主城最落魄的一群80后,他们像蚂蚁一样群居、从事着临时的工作,被称为“蚁族”。“只能租张床,只求吃饱饭”。高智商与低收入的落差,使得他们集体陷入尴尬。报道引起很多奋斗中的80后共鸣,大家在网上展开激烈讨论,并相互鼓励,不言放弃。

“嘟嘟鱼”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。”我们是80后,但我们不是失败的代名词,更不是时代的奴隶。有痛,有伤,那是因为我们有梦想,有追求。我们很贫穷,但我们精神富裕;我们没有家的流浪,但我们不孤单,因为有梦想做伴。幸福因为有艰难的陪衬才更加的可贵,更加的绚烂。我们是坚强的一代,因为我们可以带着梦想去流浪。不辜负我们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,不放弃。

“苦茶”:我也是80后,经过在重庆3年多的打拼,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,虽然每月月供压力不小,但是相比2006年毕业之初的情形,也是天壤之别。这里对暂时处于困境的兄弟姐妹说,咬咬牙,坚持坚持再坚持,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,我们会是让人刮目的一代!

“大浪”:我是1981年生的,老家在农村。家里条件差,小的时候年饭都没有吃饱,更别说吃肉了。后来只读了技校,1998年7月开始工作。刚开始两年做车工每月工资500~600元,从2000年开始从车间生产调度干到现在的生产部长,应该算是“而立”了吧。高学历的80后朋友们,多数都是因为心气高,工作换得勤才造成困境。希望还在因生活而苦苦挣扎的80后的朋友们努力吧,前途是光明的。

“一生爱你”:我也是80后,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,多学东西。不能怨天尤人,社会就是这么真实。我觉得有压力是一件好事,让人有上进心。我刚毕业不久,拒绝了家里的一切安排,只是想自己去好好的学东西,也希望80后的哥哥姐姐们继续努力,不要被眼前的问题吓倒。

“Alei”:我1981年生的,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去当兵了。两年后回家,在家待了两年,期间与姐姐一起做小生意,后来自学电脑,然后到重庆主城一家电脑公司应聘为技术员,工资平均一千多一个月,干了几年后自学摄影,转做摄影师。一切都要靠自己,抱怨是没有用的。80后,努力吧!

叫醒记忆打拼明天

滚铁环、拍纸壳,我们又一次重温了这些儿时游戏;酸梅粉、娃娃糕,我们穿街走巷的搜寻年少的记忆;从李想、茅侃侃、春树等80后身上,我们看见岁月褪去了他们的轻狂,留下了成熟的印记;在各大商圈和城乡结合部,一群蜗居的“蚁族”又让我们看见了压在他们身上的危机;几位重庆“少东家”身上所表现出的沉着与大气,让我们重新审视了80后“富二代”;在这几位白手起家,靠自己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的财富新贵身上,我们看见了80后们担当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希翼……到今日为止,“80后三十而立”系列策划已经连续推出了8篇,从“回忆”到“轻狂”到“危机”到“成熟”,一路走来,那些普通的幸福,这份属于80后共同的回忆,唤起了80后每个人心中存留的那份感动。为了能为这个颇具争议的群体,在“而立之年”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,明年1月初,本报将为2010年1月1日满30岁的80后们办一场生日Party,一起纪念这人生中的重要时刻。张思思

相关文章: